查看原文
其他

一次出租车对话

印闲生 织造短评
2024-10-31

前几天来上海出差,从静安寺打车回虹桥,途中跟开出租车的大叔闲聊天,以下是根据回忆做的一些整理和思考。


1、老外

作为的哥,他们对于客源群体非常敏感。

大叔感慨地说道:上海是全国老外最多的城市,您刚刚打车的静安寺这一带又是上海老外非常集中的地方,可今年明显感觉老外少了许多。

老外的消费力很高,同等情况下,老外体现出的消费力远高于中国人。

举个例子。

同样是1000万的身价,中国人可能住着老破小,挤着地铁,生活紧紧巴巴的;老外则是租着三五千万的房子,出入各种高档场所。

毕竟上海豪宅的租售比也就百分之一点几,三千万的房子一年四五十万差不多就租下来了,对身价千万的人来说其实并不算什么,障碍更多在于观念。

中国人才实现小康社会没多久,很多人还留有青年或少年时代的贫穷记忆,因此在财务方面显得十分谨慎。

而老外、尤其是来自欧美的老外,他们一方面拥有更强烈的自我消费观,另一方面也带有些老牌发达国家的底气。

考虑到当下国内各行各业都在刺激消费,与其将目光盯在存量市场上,不如聚焦于开源——别的国家可以大力吸引中国游客,中国自然也应该大力吸引外国游客。

倒不是说没有老外我们就过得不好,而是说吸引天下客人之后,我们可以过得更好。

新任泰国总理到机场欢迎中国游客。

2、减少出差

出租车大叔是外地人,但很早就来上海了,跟街坊邻居们很熟。

从前大家要是出差去机场、火车站啥的,有时会直接私下订他的车。

这其实是一笔挺可观的收入——早晨从住所跑一趟机场,再从机场拉个客回市区,两三百块钱出来了,普通上海出租车一天的平均流水也就七八百。

然而最近一年里,订他车的人越来越少。

有次正好碰到之前一位常订车的老邻居,大叔就问:最近没怎么出差啊?

邻居解释道,现在公司对于出差审批和出差预算卡的很严格,严控打车成本,能不出差就不出差,能坐地铁就坐地铁。

大叔忧心忡忡的讲道,即使在滴滴快的网约车竞争最激烈的那段时间里,他们出租车司机都没有那么悲观,因为受到的影响并不大。

可如今却是阵阵寒意,跑满一天流水指标的时间越来越长,从10个小时到12个小时,再到14、15个小时。

赚同样多的钱,人更加辛苦了,只能咬着牙坚持跑。

要不怎么说躺平不是一种心态,而是一种实力——绝大多数普通人并不拥有这种实力。


3、减少加班

上海市区内遍布写字楼,在加班文化盛行的中国,每到夜晚写字楼里都有无数挑灯夜战的打工人,俗称“内透”。

按照以往的传统,很多公司有所谓的加班报销制度,比如晚上9点/10点后打车可以报销,也算是给员工的一种福利。

最近几个月来,出租车大叔感受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——写字楼里不再有那么多晚走的打工人了。

即使是传统的“加班大户”金融和互联网公司,多数员工也都在6、7点下班,偶尔到8点,9点/10点后走出写字楼的人越来越少。

因为下班时间早了,所以他们既享受不到打车报销的“福利”,也很少会自掏腰包打车。

于是出租车师傅们的客源又少了一大批。

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
希望中国人的这份勤劳,可以被温柔以待。




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织造短评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